如何在 21 世纪致富 —— 成为下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竞争 [译]

如何在 21 世纪致富 —— 成为下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竞争 [译]

到 2050 年,如果一切顺利,将涌现出一批新的经济强国。印度总理Narendra Modi渴望在那之前三年,让印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同样,印尼领导人也在努力,在中叶时分(即老龄化人口开始影响经济增长之前)迎头赶上富裕国家。沙特阿拉伯的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2030 年愿景”改革,也定在本世纪中叶达到高潮,他的目标是将沙特从单一的石油生产国转型为一个多元化的经济体。智利、埃塞俄比亚和马来西亚等较小国家也各自制定了发展规划。

这些计划虽各不相同,但都展现了令人瞩目的抱负。印度官员认为,为了达到莫迪先生的目标,印度的 GDP 年增长率需要达到 8%,这比过去三十年的平均增长率高出 1.5 个百分点。印尼需要实现每年 7% 的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平均 4.6%。沙特的非石油经济增长率则需达到每年 9%,远高于 2.8% 的平均水平。尽管 2023 年对这三个国家都是丰收之年,但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未达到这样的高度。事实上,很少有国家能连续五年,更别说三十年,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

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方法来实现飞速增长。为了提升繁荣,经济学家通常建议进行自由化改革,这些改革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推广,被称为“华盛顿共识”。最普遍采纳的建议包括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汇率。现代的政策制定者则倡导放松竞争法规和私有化国有企业。不过,这些提议的核心在于消除增长的障碍,而非直接推动增长。事实上,纽约大学的 William Easterly 研究发现,即使是 52 个最符合华盛顿共识政策的国家,1980 年到 1998 年间的 GDP 年增长率也仅为 2%。像莫迪先生和穆罕默德王子这样的领导人不愿意坐以待毙,他们迫切希望快速发展。

他们的目标是复制东亚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快速增长。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这些国家充分利用了庞大、廉价、低技能的劳动力,在汽车(日本)、电子(韩国)和制药(新加坡)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产业最初是在保护主义的屏障下发展起来的,限制了进口,后来在对外贸易的鼓励下蓬勃发展。随后,外国公司引入了生产更复杂、更有利可图产品所需的知识和资本,提高了生产力。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对制造业的热情并不奇怪。2015 年,莫迪先生宣布了提高印度 GDP 中制造业比重到 25%(从 16%)的计划,并敦促企业领袖:“不管销往何处,均需在印度生产。”柬埔寨希望到 2025 年将其工厂(不包括服装)的出口翻一番。肯尼亚也期望其制造业年增长率达到 15%。

但这一计划存在难点。如今的工业化比 40 或 50 年前更难实现。技术进步意味着生产同样的产品需要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例如,在印度,2007 年一家工厂所需的工人数量仅为 1980 年的五分之一。全球范围内,现代工业依赖于技能和资本——这些是富裕国家的优势,而不再依赖大量廉价劳动力。这意味着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捷径。因此,莫迪先生和其他领导人转而追求更先进的制造业。为何要忙于生产普通商品,如袜子,而不是投入到更高端的制

一位前印度政府顾问所说的“对于在技术前沿制造产品的非凡痴迷”,有时会导致传统的保护主义。印度公司可以在任何地方销售,但 Modi 先生希望印度人购买印度货。政府已经宣布了从笔记本电脑到武器等一切商品的进口禁令。

然而,并非所有的保护主义都是传统形式的。自从 20 世纪 70 年代印度上次经济危机以来,补贴和税收优惠大多取代了进口禁令和许可制度。那时,任何超过一定规模的投资都必须得到政府官员的批准。现在,高级官员接到 Modi 先生的指示,每年要吸引价值 1000 亿美元的投资,总理还宣布吸引芯片制造商是他的主要经济目标之一。所谓的“产量挂钩激励”(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s),即对在印度生产的每台电脑或导弹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提供税收优惠。2023 年,这类补贴的开支达到 450 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1.2%,高于 2020 年该计划启动时的约 80 亿美元。同样,马来西亚也在向建立云计算(cloud-computing)业务的公司提供补助,并帮助支付在该国建立工厂的成本。肯尼亚正在建设五个免税工业园区,预计将于 2030 年完工,并计划再建 20 个。

在某些地方,这种策略已经初见成效。去年,柬埔寨的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五年前增加了三个百分点。那些希望减少对中国依赖的公司被低成本、高科技制造的补贴以及政府投资所吸引。然而,在其他地方,比如印度,情况则更为复杂。在那里,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保持稳定——Modi 先生明年不太可能实现他设定的 25%目标。像 Apple 和 Tesla 这样的大品牌虽然在一两个工厂中投放了品牌,但对于他们曾经在中国大量投资的方式却兴趣不大,因为中国拥有更优越的基础设施和更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

危险在于,为了吸引高科技制造业,一些国家可能会重蹈过去的覆辙。1960 年到 1991 年间,印度 GDP 中的制造业份额翻了一番。但到了 90 年代,当保护壁垒被撤销后,发现没有任何产品足够廉价以至于能出口到全球其他地方。这次风险尤为明显,因为 Modi 认为制造业就是“自力更生”的象征——即印度能自行生产包括进入武器系统的高科技产品。印度、印尼和土耳其都是那些认为经济增长能增强地缘政治地位的国家,这增加了错误投资的可能性。

这些针对基础制造业及其快速跃进尝试的缺陷,正在促使一些国家尝试新的策略:吸引那些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产业,特别是那些对绿色能源转型至关重要的金属和矿物。拉丁美洲政府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津巴布韦等国家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印尼走在了前列,采用了非常强硬的手段。自 2020 年起,印尼禁止了铝土矿和镍的出口,而这两种资源的全球供应量分别有 7% 和 22% 是印尼生产的。印尼官员希望,通过严格控制资源,能吸引精炼厂迁移至印尼。他们接下来的计划是,逐步吸引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直到印尼工人能够制造从电池组件到风力涡轮机的所有产品。

印尼官员还提供了其他激励措施,包括金钱和设施方面的支持。印尼正在经历一场基础设施建设热潮:2020 年至 2024 年的投资预计将达到 4000 亿美元,比 2014 年每年增加超过 50%。这些投资包括至少 27 个耗资数十亿美元的工业园区,例如在婆罗洲前雨林区域占地 13000 公顷、耗资 1290 亿美元的加里曼丹工业园。其他国家也在提供诱人的条件。例如,在巴西,那些愿意安装太阳能板的公司将获得政府补贴,并在当地建造这些太阳能板。玻利维亚虽然将其锂产业国有化,但新成立的国有企业集团可以与中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

这种努力扩大能源供应链的方法—几乎没有历史先例。世界上石油最丰富的国家通常只是将原油出口。实际上,全球超过 40% 的炼油能力集中在美国、中国、印度和日本。沙特阿拉伯的炼油量不足其生产的四分之一;国家石油巨头沙特阿美在中国北部进行炼油。以前尝试过的出口禁令大多针对较为简单的商品,比如加纳的木材和坦桑尼亚的茶叶。而从印度尼西亚提取足够纯净的镍以用于电动车,这一过程极其复杂,mjg Capital 的 Matt Geiger 如是说。这个过程需要三种不同类型的工厂,并且镍还必须经过数个更多步骤,才能最终被用于汽车制造。

黑金的未来

海湾地区因化石燃料而富裕,但全球几乎每个行业都在不断消耗石油。然而,绿色金属带来的繁荣并无保障,其规模可能无法与化石燃料相媲美。电池只需每隔几年更换一次。国际能源机构的官员预计,绿色商品的收益在未来几年将达到峰值,之后将逐步减少。而且,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减少对某些金属的需求(比如,如果出现了新型的电池化学技术)。

与此同时,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正在尝试完全不同的策略:转型成为转口贸易中心。海湾国家希望成为全球商业活动的枢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贸易,并为美中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关系提供避风港。到 2050 年,全球应达到净零排放目标。尽管海湾地区富有,但其经济仍在发展阶段。当地的劳动力技能不及马来西亚,但享有与西班牙相当的薪资水平,因此外籍工人在这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沙特阿拉伯,外籍工人占总劳动力的四分之三。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是该地区早期实行经济多元化的国家之一。它专注于推动航运和旅游等行业,这些行业有助于促进其他商业活动,同时也发展了高科技产业,如人工智能(ai)和化工。阿布扎比不仅是卢浮宫和纽约大学的海外分校所在地,还计划通过太空旅行吸引游客赚钱。卡塔尔正在建设耗资 65 亿美元、占地 1500 公顷的教育城,这个项目类似于大学的工业园区,将设有包括西北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在内的十所大学的分校。

海湾其他国家目前正希望复制这一模式。沙特阿拉伯计划到 2030 年,将外资流入占 GDP 的比例提升至 5.7%,显著高于 2022 年的 0.7%,为此正投入巨额资金。过去十年里,沙特的公共投资基金在国内投入了 1.3 万亿美元,这一数额甚至超过了乔·拜登总统推动的美国《通胀减少法案》预期释放的资金。该基金广泛投资,涵盖足球队、石化工厂乃至全新城市的建设。如此大规模的工业政策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哈佛大学的 Dani Rodrik 和牛津大学的 Nathaniel Lane 估计,中国在 2019 年的工业政策投入约占 GDP 的 1.5%。而去年,沙特的相关支出已达到 GDP 的 20%。

然而,如此大量的资金投入也带来了问题:难以分辨哪些投资有效,哪些无效。例如,在阿曼,制造业从铝制品到氨都可以在新建的工业园区免费租用厂房,通过政府的慷慨补助购买原材料,甚至可以通过低息贷款支付工人工资,这些贷款通常来自包括政府在内的股东。他们甚至能利用出口补贴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要怎样判断哪些企业能在脱离这些资金支持后独立生存,哪些则会因此崩溃?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海湾地区的私营部门发展缓慢。在过去五年中,沙特阿拉伯几乎 80% 的非石油经济增长都依赖于政府支出。虽然沙特阿拉伯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从 2018 年的 20% 上升到现在的 35%,颇为可观,但海湾其他地区的整体劳动力参与率仍较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2011 年实施的一项法律规定沙特人员工比例——如绿色科技领域的 6%,保险行业的 20%——此举不仅未能提升生产率,也没能推动私营部门的就业增长。

选对策略了吗?

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达到高收入水平。或许阿联酋在 AI 上的投资将获得回报;新技术可能使世界对镍的依赖加深,从而使印尼受益;印度年轻的人口结构使其增长不会完全停滞。然而,这些寻求致富的国家所采取的三种策略——转向高科技制造业、利用绿色过渡和重新定义转口贸易地——都充满了赌博性质,且代价高昂。即便在这个早期阶段,我们已能总结出一些教训。

首先,如今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比近几十年来任何时期都更为积极。经济体必须从农业贫困转变为能与那些富裕了数百年的国家竞争的多元化产业。这需要基础设施、研究和国家的专业知识,并可能需要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这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国家介入不可避免,政策制定者将不得不选择某些领域进行投资。尽管如此,政府目前的干预程度远超以往。许多国家对“华盛顿共识”(一种推崇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最小化的经济政策)失去了耐心。其一些最直接改革措施,如设立独立的中央银行和拥有专业经济学家的部门,已经收获成效;曾经执行这一理论的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大不如前。

如今,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更多地参考中国和韩国的经验。他们很少回忆起自己国家曾经的干预主义错误。在 20 世纪 60 和 70 年代,不仅是东亚国家积极尝试工业政策;非洲的许多国家也是如此。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这两个地区的增长速度相似。然而,从 1970 年代中期开始,非洲的政策制定者明显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见图表)。一场债务危机引发了被称为“非洲悲剧”的十年,在这期间非洲大陆的经济平均每年下降 0.6%。后来,在 21 世纪初,沙特官员试图大举投资石化工业,却未能取得成功,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将石油运往国外的成本远低于支付国内劳动力的成本。

其次,风险极高。大部分国家已在其发展道路上投入巨资。对小国家如柬埔寨或肯尼亚来说,若发展失败,可能面临金融危机。埃塞俄比亚已经经历了这一情况,债务违约伴随着内战。即便是像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大国,也无力承担第二次发展的机会。他们目前的发展成本,一旦失败,加上人口老龄化的负担,将使他们在财政上捉襟见肘。富裕国家同样面临限制,不过是时间方面的限制。例如,沙特阿拉伯需要在石油需求减少前完成发展,否则很难维持公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个变化是国家增长方式的改变。根据罗德里克先生的研究,制造业是贫穷国家唯一能以比富裕国家更快的速度提高生产率、从而赶上的领域。然而,现代工业可能不再能提供同样的优势。这些国家的工人不再是主要致力于提高工厂效率,而是越来越多地从事开采绿色金属(一个以低生产率著称的行业)、旅游服务(另一个低效率行业)和电子产品组装(而非制造更复杂的部件)。这意味着,21 世纪的致富竞赛将比 20 世纪更加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