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编码效率 x10,Bug 风险也 x10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Joe Mag)是亚马逊的一位工程师,他所在的一个资深工程师团队,过去三个月里借助 Coding Agent,代码产出效率是普通高效团队的 10 倍。
但作者可不像傅老板那样说人类程序员要被替代,毕竟人家是专业程序员,他反而是来浇冷水的。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你的速度提升 10 倍时,你面临的风险和瓶颈,可能也放大了 10 倍。
并且“AI Coding”带来了新的变革”——它彻底改变了软件工程中关于“成本”和“收益”的传统计算方式。
他们的用法是这样的:
他自己提交的代码里,有 80% 是 AI 写的。但这绝不是“Vibe Coding”。他们管自己的工作流叫 “Agentic Coding”(智能体编码)。AI 在这里扮演一个“能力超强、但没有责任感”的初级程序员。人类工程师则是那个经验丰富的“技术主管”或“架构师”。
工程师的工作流变成了:
拆解任务(自己先想明白,或者和 AI 一起头脑风暴)。
给 AI 下指令。
逐行审查 AI 的输出。
反复迭代,直到对质量完全满意。
最终提交PR,并为这些代码负全责。
这里面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并没有闲着,只是把工作重心从手写代码转移到了“提要求”和“代码审查”上。

我以前打过一个比方:如果说 AI 编程就像汽车引擎一样,可以越来越快,但是软件项目交付速度并不会跟着一起变快,因为汽车跑得快,光引擎快还不够,还要考虑路况、司机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中也用了一个类似的比喻:
当你在赛道上以 200 迈的速度狂飙时,你需要巨大的“下压力”来把车死死按在地面上,否则你会在第一个弯道就飞出去。
在软件工程里,“飞出去”指的就是 Bug 和系统崩溃。编码的速度上去了,相应的 Bug 出现的概率和系统奔溃的概率也会跟着上升:
过去:一个团队可能一年才会遇到一两次严重的生产环境 Bug。
现在:当你以 10 倍的速度提交代码时,哪怕 Bug 出现的 概率 不变,你遇到 Bug 的 绝对数量 也会翻 10 倍。以前一年一次的事故,现在可能每周都来一次。
这种“事故率”是任何团队都难以承受的。而很多吹捧 Vibe Coding 的人有意无意都忽略了这些问题。
要享受 AI 带来的 10 倍编码速度提升,相应的你也必须要想办法把“出问题的概率”降低 10 倍,甚至更多。
当然作者也给了一些具体建议:
借助 AI 降低本级搭建开发测试环境的成本,做好“风洞测试”
提高代码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测试。
作者一直很推崇一种“风洞测试”的思路。就像造飞机一样,在真正上天前,会把模型放进风洞里吹。
在软件里,这就是指在本地搭建一个“高仿真模拟环境”。比如,你的系统依赖了 10 个外部服务(数据库、认证、支付等),你就把这 10 个服务全本地运行或者模拟出来。然后,在你的电脑上就能完整地跑一遍端到端的测试,甚至可以模拟各种极端失败情况。
这种测试能抓出大量在“组件”之间缝隙中隐藏的 Bug。
以前为啥不做?太贵了!模拟和维护这些服务的工作量太大,大多数团队都放弃了。
现在为什么能做了?AI 擅长干这个! AI 智能体非常擅长写这种逻辑清晰、行为明确的模拟服务。作者的团队在 AI 的帮助下,只花了几天时间,就为他们那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本地“风洞”。过去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活,现在几天搞定。
做好持续集成部署(CI/CD)
早些年瀑布开发的时候,模块划分好后,都是各自开发,开发后再集成,集成时会很多问题,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后来持续集成开始流行:
越早集成越早可以得到反馈,越频繁集成越是可以减少问题复杂度。
到现在 CI/CD 已经是公认的软件工程最佳实践,但真正做好的团队也不算太多,原因同样也是搭建和维护这样一套流程成本不低。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团队虽然做了 CI/CD,但是流程耗时巨长,一个 PR 等所有各种测试、发布跑一遍,少则十分钟,多则上个小时。
以前没有 AI 的时候,这些问题还不明显,现在 AI 能力强了反而成了障碍。特别像汽车引擎速度上来了,还是跑在土坑路上。
所以 CI/CD 也需要跟着一起升级,把反馈循环从“小时级”压缩到“分钟级”。 你需要一套快到夸张的基础设施,能在几分钟内发现、隔离并回滚有问题的改动,让其他没有问题的改动继续前进。
决策和沟通系统也要升级
10 倍的代码产出,意味着也要 10 倍以上的沟通和决策效率。
以前开发个系统,需要各种开会,讨论很久,最后才开工干活,毕竟要依赖其他人的模块,要先定义好协议,否则后面都没法集成。
另外各种技术决策也要反复讨论很久,毕竟那时候开发成本高,如果决策错了返工代价太大。
而现在如果还是以前的沟通效率,会极大的拉低整体效率,也许最高效的是尽可能的减少沟通,每个人做的事情尽可能不依赖于其他人。包括我以前提到过的微服务方案,也许在 AI 时代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技术决策来说,现在反倒是可以有更多机会试错了,不必像以前一样过于严谨的去反复论证技术决策。
AI 带来的 10 倍编码速度,它更像是一个给汽车升级了一个全新的“引擎”。如果你只是把它装在原来的“老爷车”上,你得到的不会是 10 倍的速度,而是 10 倍的问题。
AI Coding 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写得快,更是它让那些过去“好是好,但太贵”的最佳软件工程实践(比如CI/CD、自动化测试)变得便宜可行了。就像你不仅仅是升级汽车的引擎,还把汽车经常跑的马路一起升级一下,以前的老司机不是让 AI 替代,而是让他们能适应新的高速引擎,给他们舒服和安全的驾驶环境。
原文:The New Calculus of AI-based Coding https://blog.joemag.dev/2025/10/the-new-calculus-of-ai-based-coding.html 译文《AI 编程带来的新变革》: https://baoyu.io/translations/the-new-calculus-of-ai-based-cod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