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代码编辑器使用史,从语法高亮到 AI 生成
在 1999 年我刚上大一的时候,有一门必修课叫计算机基础,讲计算机常识,其中就有讲 HTML,至今印象深刻,老师用 windows 自带的记事本软件,写了一段当时看起来像天书的 HTML,保存成扩展名为 .html 的文件,就变成了一个可以 IE 打开看到的网页,我觉得 HTML 很神奇,唯独这代码看着像天书。
2000 年开始学做网页,用 Frontpage 98/2000做网页,发现可以可见即所得做网页,太神奇了,不过稍微复杂一点的Table之类的就不能在可视化编辑中编辑,需要切换到HTML视图,看到有语法高亮的HTML代码,再也不觉得像天书了。当然后来还有Dreamweaver,比Frontpage更强大一点,但更多是网页编辑部分,代码编辑似乎没有太大增强。
然后 2001 年开始学 Asp,开始使用一款文本编辑器叫 EditPlus,语法加亮做的特别好,还可以定制配色,比 Frontpage 好看多了,而且体积很小速度很快。值得一提的是它有个快捷键 Ctrl+B,一键从 HTML 代码切换成网页预览,非常方便看 HTML 结果。
2002/2003 年开始用 Visual Studio 写 Asp.Net,不止是是有语法加亮,居然有智能感知、自动完成,习惯了输入"."之后等一会自动完成的结果,很多时候选择一个结果就可以了,感觉开发效率上了一个台阶。
2010 年左右开始做苹果下的移动开发,使用 XCode,感觉远不如 Visual Studio 好用,但是没得选择。
2013 年左右做前端开发,已经习惯了使用 MacOS,编辑器换成了 Sublime,有很好的语法高亮,但是只有基于单词匹配的自动完成,没有像 Visual Studio 基于语法解析的。
2015 年 VSCode 发布,发现它不仅有语法高亮,还有基于当前代码语法的自动完成,开始搭配着 Sublime 使用,然后很快就完全迁移过去,并向身边人安利。代码自动完成对于编程效率的提升效果太明显了。
2021 年 GitHub Copilot 发布,开始试用,AI 辅助生成能大幅提升效率,减少重复性工作,成为会员直到几个月前。开始习惯了生成代码之前先写注释,借助注释中的提示词生成代码,喜欢上了写测试代码,因为基本上不需要自己去写,大部分都可以自动完成。
2024 年,开始试用 Cursor 编辑器,比起 GitHub Copilot,对代码库的代码理解更好,生成结果的准确率更高,大部分时候一路 Tab 就可以完成重构工作,并且 CMD+K 的交互更加自然,不再需要借助注释,只要调出对话窗口,输入要生成的代码要求,甚至对于生成结果还可以进一步要求调整;CMD+I 则可以直接生成多个项目文件,快速生成页面级的代码,减少很多手动操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经历了“记事本” -> “语法高亮” -> “语法自动完成” -> “AI 智能生成”一个个阶段后,再难回到上一个阶段。用习惯了 Cursor 再回去用 GitHub Copilot 会发现怎么这么难用,无法使用 AI 时甚至大脑都会短路代码该怎么写了。
十多二十年前,居然有人倡议不应该用 Visual Studio 这种高级 IDE(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而应该回归使用只有简单语法加亮的编辑器,还列了一堆好处,大意就是减少对于 IDE 的依赖,避免没有了 IDE 不会写代码了。
现在这种反对 IDE 声音倒是少了,因为编辑器和代码都只是工具,重点不是你能记住多少语法,而是能借助代码构建出优秀的软件,越是善于借助优秀的高效的编辑器工具,就能更多的构建有价值的软件。
现在和将来一定也会有声音说不要过于依赖 AI 生成的代码甚至是反对使用 AI 生成代码,但历史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一如从语法高亮到自动完成的 IDE。对于用户来说,没人会关心你的产品是 AI 帮助生成的还是你用记事本手写的,但是他们关心你是不是能快速的推出想要的功能,快速修复产品的 bug。
期待代码编辑器的进一步发展,期待未来越来越多的代码由 AI 帮我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