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职业生涯衰退或许比你想的更早到来 [译]
Arthur C. Brooks
让我们看看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这个阶段。
“其实并不是没人再需要你。”
这番话出自我身后的一位年长女士之口,当时我们正乘坐从洛杉矶飞往华盛顿特区的深夜航班。飞机里暗淡且静谧。她旁边的男士小声回应,声音几乎听不清,大意是“我宁愿已经死了。”
她再次开口:“别那么说。”
我原本无意偷听,但他们的对话不禁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脑海中开始描绘这位男士的形象,想象他是一位默默无闻却终身勤勉工作的人,怀揣着未曾实现的梦想——或许是未获得的学位,未追求的职业生涯,未创办的公司。
当飞机降落、灯光亮起,我终于见到了那位绝望的男士。让我震惊的是,他是我认识的——一位世界知名的人物。那时他已经 80 多岁,曾因多年前的勇气、爱国精神和成就而被众人爱戴。
他从我身后走过飞机走道时,其他乘客纷纷带着敬意向他致意。当他站在驾驶舱门口时,飞行员拦住他说:“先生,我从小就非常敬佩您。”就在几分钟前还渴望死亡的老人,在得到过去荣耀的认可时,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出于私人原因,我一直无法忘记那次飞行中的那种心理冲突。那是 2015 年夏天,我 51 岁不久。虽然我不像那位飞机上的先生那样家喻户晓,但我的职业生活也相当成功。我是华盛顿一家蓬勃发展的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主席,出版过几本畅销书,我的演讲总是座无虚席,我的文章也在《纽约时报》上发表。
但我开始反思,我能维持这样的状态多久呢? 我的工作强度很大。尽管我每天投入 12 小时,每周工作 7 天,但我的职业生涯终将放缓并走向终点。那时,我会怎样呢?是否会像那位先生一样,怀念过去而感到绝望?我能做些什么,从现在开始,避免将来的痛苦,甚至在职业生涯的乐章终结时,依然能寻找到幸福?
尽管这些问题是出于个人考虑,我决定以社会科学家的身份来探究,把它们当作一项研究课题。这种做法感觉有些违背直觉,就像是外科医生给自己做手术。但我还是勇敢地面对挑战,过去四年里,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即将到来的职业衰退转化为成长和进步的机遇。
以下是我的一些发现。
在过去二十年里,“幸福感研究”领域迅猛发展,围绕我们一生中幸福感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共识。《幸福的弧线:50 岁后生活为何变得更美好》一书中,布鲁金斯学会的学者乔纳森·劳赫,同时也是《大西洋月刊》的特约编辑,他总结了大量证据,显示大多数成年人在三四十岁时幸福感会下降,到五十岁初期触底。当然,这并不是铁律。但这些数据与我自己的经历不谋而合:虽然职业上颇有成就,但我的四五十岁并非特别快乐的岁月。
基于这些数据,人们在那之后能期待什么呢?答案是好坏参半。大多数研究显示,在富裕国家,大部分人的满足感在 50 岁后逐渐回升,直到 70 岁左右。但是,70 岁后的情况就变得难以预测了。有的人幸福感保持稳定;有的人直到生命终点才感到越来越快乐;而另一些人,尤其是男性,他们的幸福感却急剧下降。实际上,75 岁以上的男性抑郁和自杀率有所上升。
飞机上那位英雄似乎就属于最后这一群体。一些研究者对这个群体进行了研究,试图解析他们不快乐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变得无关紧要。2007 年,UCLA 和普林斯顿的研究团队对 1000 多名老年人进行了分析。他们在《老年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很少或从未感觉到自己有用的老年人,相比于那些经常感觉有用的人,患轻度残疾的可能性几乎是三倍,且研究期间的死亡率也超过了三倍。
人们可能会以为,像飞机上那位男士这样才华横溢且成就卓著的人,不太可能感到自己无关紧要,毕竟成就本身是幸福的重要来源。那么,为什么过去的成就不能给他们带来持续的幸福感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虽然相关文献并不多,但研究显示,早年的天赋和成就并不能防止人们在晚年遭受痛苦。1999 年,德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霍拉汉和查尔斯·霍拉汉发表了一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他们研究了早年被认定为高度天赋的数百名老年人,得出的结论是,早年知道自己是智力天赋研究的一部分,与 80 岁时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
这项研究或许揭示了一个简单事实:很难达到过高的期望,而且告诉孩子她是天才,并不总是明智的育儿方式。Holahan 等人推测,那些被标记为天才的孩子可能过分重视自己的智力,这导致他们对成功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并忽视了影响成功和认可的其他生活因素。然而,有大量证据显示,对于那些取得高成就的人来说,他们的能力下降在心理上尤为痛苦。比如,许多职业运动员在结束体育生涯后面临巨大困境,抑郁、成瘾甚至自杀的悲剧不断发生;对于退役运动员来说,至少在短期内感到不快乐似乎已成常态。2003 年发表在《应用运动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追踪了前奥运运动员的生活满意度,发现他们在初退役时通常感到个人控制力低下。
我最近询问了前奥运金牌体操运动员多米尼克·道斯,她在最高水平比赛并获胜后的普通生活感受。她表示自己很幸福,但调整过程并不容易,即使她在 2000 年赢得了最后一枚奥运奖牌,至今仍是如此。她说,“我奥运时的自我会破坏我的婚姻,并让孩子们感到不足”,因为那种状态过于严格和苛求。“如果每天都像参加奥运会那样生活,只会让周围的人感到痛苦。”
为何前顶尖表演者会有这样艰难的时光?尽管没有学术研究明确证实,但我深信,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建立在卓越能力之上,那么这种能力的记忆可能会与后来平凡的生活形成尖锐对比,给人带来负面影响。“依赖成功来寻求幸福的人是不幸的,”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亚历克斯·迪亚斯·里贝罗曾写道,“对这样的人而言,成功职业生涯的结束意味着一切的终结。他的命运是死于痛苦,或者在其他领域追求更多成功,不断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直到倒下。在这种情况下,成功之后就没有生活。”
这就是心理专业引力原理的含义:职业生涯的衰退带来的痛苦,与之前获得的职业声望的高度和对这种声望的情感依赖成正比。实现职业成功所面临的问题可能看起来很不错,甚至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会显得有些自负。但是,如果你已攀登到职业巅峰并深深地看重这种高位,那么当你不可避免地坠落时,你会遭受巨大的痛苦。那就是飞机上那个人的情况。或许你也会经历同样的遭遇。而且,如果不进行重大干预,我担心我也会面临这样的命运。
心理专业引力原理有助于解释许多做出世界历史性贡献的人,最终却感觉自己失败的案例。以查尔斯·达尔文为例,他在 1831 年年仅 22 岁便开始了为期五年的《贝格尔号》之旅。27 岁回国后,他因在植物学和动物学上的发现及早期进化论理论而在欧洲声名鹊起。在接下来的 30 年里,达尔文在名人科学家中处于顶尖位置,他为此感到极大的自豪,并发表了许多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 1859 年的《物种起源》。
但达尔文步入 50 岁之后,他的研究陷入了停滞;他似乎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与此同时,一位名为格雷戈尔·门德尔的奥地利修士,发现了达尔文继续研究所需的关键:遗传学理论。遗憾的是,门德尔的研究发表在一本默默无闻的学术期刊上,达尔文并未见过。而且,即使看到了,达尔文也缺乏理解这一理论所需的数学知识。从那以后,他的研究进展甚微。在晚年,他感到沮丧,对一位密友写道:“在我的年纪,我没有精力也没有力气去开始任何需要长年累月的研究,而那正是我唯一享受的。”
可以想象,如果达尔文知道自己在 1882 年去世后名声大增,他一定会感到惊喜。但在他老年时看来,世界已经把他抛在了后面,他变得无关紧要。也许,那晚坐在飞机上的正是达尔文。
那也可能是年轻时的我,因为我早年就经历了职业生涯的衰退。
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法国号演奏家。我全力以赴,每天练习数小时,寻找最佳导师,并参加任何我能找到的乐团。我把著名号手的照片贴在卧室墙上,激励自己。有段时间,我真的以为自己的梦想会实现。19 岁那年,我离开了大学,加入了一个巡回室内乐团,开始了职业演奏生涯。我的计划是在古典音乐界不断晋升,几年后加入一支顶尖交响乐团,甚至可能成为独奏家——这是古典音乐家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但在我 20 多岁初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变化:我的演奏水平开始下降。直到今天,我也不清楚原因。我的技术开始退步,我找不到任何解释。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拜访了著名的老师,加大了练习量,但都无法恢复到从前的水平。曾经轻松的曲目变得困难,难度大的曲目则变得不可能完成。
数据显示,对大多数人而言,无论在哪个领域,职业衰退都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早。
也许我职业生涯中最糟糕的时刻是 22 岁那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一次表演。当我正介绍即将演奏的音乐,我向前走了一步,失去了平衡,从舞台上摔倒到了观众席中。那次音乐会后,我在回家的路上沉思,认为这次坠落或许是上帝给我的暗示。
但我还是挣扎了九年。我在巴塞罗那市交响乐团找到了一个位置,我加大了练习量,但我的演奏水平却逐渐下降。最后,我在佛罗里达的一所小音乐学院找到了教职,希望能有所转机,但这种奇迹从未发生。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另谋出路,于是通过远程学习重返大学,并在 30 岁前夕获得了学士学位。我暗中继续深造,一年后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最终,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音乐事业已无法挽回。因此,在 31 岁那年,我放弃了所有音乐上的追求,转而攻读公共政策的博士学位。
生活总是要继续。完成学业后,我成了一名大学教授,这份工作让我感到满足。但我仍旧每天思念着自己最初的职业梦想。即使到了现在,我经常梦见自己站在舞台上,醒来时才意识到,那些童年的梦想,如今已经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幻影。
我很庆幸能在年轻时接受事业的起伏,并转向新的职业道路。但即便到现在,想起那段早期的挫折仍让我难以启齿。我曾发誓,绝不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它会再次发生吗?在某些职业中,早期的衰退似乎不可避免。比如,我们不会期望一名奥运运动员在 60 岁仍旧保持竞争力。但在很多身体负担不大的职业里,我们通常不会提前预料到衰退,至少在老年之前不会。确实,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大腿肌肉可能会逐渐减弱。但只要我们头脑清醒,不是应该能够保持作为作家、律师、高管或企业家等工作的高水平直至生命尽头吗?许多人是这样想的。我曾遇到一位比我年长的人,他计划“全力以赴,直到最后一刻”。他打算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在巅峰状态,然后就此结束。
但他很可能做不到。数据明确显示,对大多数人而言,在大部分领域,衰退的到来比我们想象的要早。
根据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名誉教授、创造性职业轨迹领域的世界级专家 Dean Keith Simonton 的研究,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前 20 年的成功和生产力一般都会增长。这意味着,如果你 30 岁开始认真投入职业生涯,那么大约在 50 岁左右你会迎来事业的巅峰,随后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不同领域的巅峰和衰退时期会有所不同。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战略和创业教授 Benjamin Jones 对人们获得科学大奖和发明重要创新的年龄进行了多年研究。他的结论可以用以下这首诗概括:
年龄,无疑是一种冷酷的试炼,
每位物理学家都须提防。
一旦超过三十岁的门槛,
比起活着,还不如早些离开人世。
这首忧郁的诗出自 193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Paul Dirac 之手。
虽然 Dirac 的表达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主要发明家和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Jones 发现创造杰作最常见的年龄是 30 多岁的晚期。他的研究显示,在 20 多岁和 30 多岁时,做出重大发现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然后在 40 多岁、50 多岁和 60 多岁时逐渐减少。当然,总有些例外。但在 70 岁时产生重大创新的可能性,大致与 20 岁时相当——几乎是微乎其微。
文学成就往往遵循一个类似的模式。Simonton 的研究表明,诗人一般在 40 多岁初期达到创作高峰。而小说家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Martin Hill Ortiz 这位诗人兼小说家,在研究了 1960 年至 2015 年《纽约时报》小说畅销榜后发现,作者们最有可能在 40 到 50 多岁期间登顶畅销书排行榜。虽然有些小说家在晚年仍保持高产,但 Ortiz 揭示了 70 岁后创作畅销书的可能性急剧下降。(稍后我们会看到,一些非小说类作家,尤其是历史学家,往往在更晚的年龄达到创作高峰。)
书店里有专门的区域,全都是关于如何成功的书籍。但你找不到一个标有“如何应对职业衰退”的区域。
一般来说,企业家的职业巅峰和衰退来得更早。许多科技企业家在 20 多岁就名利双收,但到了 30 岁左右,创新能力就开始下降。《哈佛商业评论》在 2014 年报道,估值达到或超过 10 亿美元的企业创始人,多集中在 20 至 34 岁这个年龄段。后续研究指出,这个年龄段可能会稍晚一些,但所有相关研究都表明,大多数成功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年龄不超过 50 岁。
这项研究关注的是在非常规职业中极为杰出的个体。但其基本发现似乎适用于更广泛的情况。波士顿学院退休研究中心的学者们研究了各种工作领域,发现从警务到护理等领域都极易受到与年龄相关的衰退影响。其他研究则发现,在大联盟棒球比赛中,表现最佳的本垒打裁判比表现最差的裁判(平均年龄为 56.1 岁)年轻 23 岁,且经验少 18 年。而在空中交通管制领域,由于与年龄相关的衰退明显,且衰退所带来的错误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因此强制退休的年龄被定为 56 岁。
总的来说,如果你的职业需要快速的思维处理能力或强大的分析力——这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你可能会比想象中更早面临明显的衰退。
遗憾的是,如果衰退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来得比我们大多数人预期的还要早,那么当它真的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书店的很多区域都充斥着关于如何取得成功的书籍。《致富的科学》、《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等书籍随处可见。然而,你很难找到标有“如何应对职业衰退”的专区。
但事实上,一些人确实很好地处理了他们的职业衰退。以 Johann Sebastian Bach 为例。他出生于 1685 年,出身于德国中部一个音乐世家,很快就以音乐天才的身份崭露头角。在他 65 年的一生中,Bach 创作了逾 1000 部作品,覆盖了当时所有可用的乐器。
Bach 职业生涯初期就被誉为技艺惊人的风琴演奏家和即兴创作大师。他的才华吸引了无数委托,皇室人士争相邀请,年轻的作曲家纷纷效仿他的风格,他因此获得了非凡的声望。
但巴赫的事业并未能持续辉煌 —主要是因为他的职业生涯被包括他自己的儿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尔(Carl Philipp Emanuel,后世称之为 C.P.E.)在内的音乐新潮流所超越。作为巴赫 20 个孩子中的第五个,C.P.E.继承了他父亲的音乐才华。他不仅精通巴洛克风格,而且对新兴的“古典”音乐风格更感兴趣,这种风格当时正在欧洲迅速流行。随着古典音乐的兴起,C.P.E.的名声日益增长,而他父亲的音乐则逐渐被认为是过时的。
Luci Gutiérrez
巴赫本可以选择像达尔文那样陷入苦闷,但他却选择了改变生活方向,从一个创新者变成了教育者。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致力于编写《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虽然这部作品在他当时并不出名或受欢迎,但它旨在向他的孩子和学生传授巴洛克时期的技艺,甚至对未来感兴趣的后代也有所启发。在晚年,巴赫以一位教师和家庭男人的身份过着更加宁静的生活。
那么,巴赫和达尔文之间有何不同?他们都是天赋卓越,年轻时便广为人知。两人都在去世后获得了永恒的名声。他们的差异在于如何面对中年的衰退。当达尔文在创新上落后时,他变得沮丧和抑郁,生命最终以悲伤的停滞告终。而当巴赫落后时,他却能够转变自我,成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离世时虽然名声不如从前,但仍然受到爱戴、感到满足并备受尊敬。
对我们来说,特别是在 50 岁之后,应当学习的是成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而非查尔斯·达尔文。
那么,如何做到呢?
答案可能在于英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的研究中。20 世纪 40 年代初,卡特尔提出了流动智力和结晶智力的概念。流动智力是指推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常被认为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者通常具有高度的流动智力。这种智力在成年早期达到顶峰,但从 30 多岁开始逐渐减弱。这也是为什么年轻的科技企业家往往能早期取得成功,而年长者在创新方面则更加困难。
相比之下,结晶智力是指利用过去积累的知识的能力。它就像是拥有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并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这是智慧的体现。由于结晶智力依赖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它通常会在人到达 40 多岁时增长,并直到生命晚期都不会减少。
依赖流动智力的职业往往在早期达到顶峰,而依赖结晶智力的职业则在晚期达到高峰。例如,研究者迪恩·基思·西蒙顿(Dean Keith Simonton)发现,诗人们——他们在创作上高度依赖流动智力——通常会在大约 40 岁时创作出他们一生中一半的作品。而历史学家们——依赖于结晶智力的知识库——则大约在 60 岁时达到这一里程碑。
这一切给我们的实用教训是:无论你所在领域的智力组合是什么,你总可以努力将职业生涯从依赖创新转向那些在晚年依然保持,甚至增强的长处。
正如巴赫所展示的那样,教学是一种直至晚年依然保持活力的能力,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专业技能随时间退化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高等教育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要求积累大量固定知识的领域(尤其是人文学科)中,年长的大学教授常常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这不仅解释了大学教授职业的长寿,而且也说明了为何大部分教授选择在 65 岁甚至更晚的年龄退休(其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在 70 岁后退休,约 15% 的人在 80 岁后退休,相比之下,美国人的平均退休年龄为 61 岁)。记得在我成为教授的第一年,有一次我询问一位 60 多岁的同事他是否考虑过退休。他笑着回答说,他可能会躺着离开办公室,而不是走着。
我需要制定一个“反向愿望清单”。在我余生的每一年里,我的目标应该是
减少物品、义务和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加简单纯粹。
我们的院长可能会对此苦笑,因为大学管理者经常抱怨,终身教授在职业晚期的研究产出大幅下降。年长教授占用的预算名额原本可以用来聘请那些渴望开展前沿研究的年轻学者。但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机遇:如果年长教师能够在不损害自己职业声望的情况下,将工作重心从研究转移到教学,那么年轻教师就能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
这种模式与我在一个包含各个年龄段学者的智库担任负责人时的观察相吻合。尽管存在许多例外,但最具洞察力的见解通常来自于 30 至 40 岁出头的学者。而最佳的综合者和复杂概念的阐释者——也就是最佳的教师——往往是年龄在 60 多岁或更大的学者,其中一些人甚至已经 80 多岁了。
年长者凭借他们的智慧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这似乎与宇宙的正义相符。无论我们的职业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可以致力于以有意义的方式分享知识。
几年前,我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临终的人说:“我希望我买了更多无用之物。”令我惊讶的是,许多富有的人即使已经拥有远超过他们可能消费或有效传承的财富,仍然继续努力增加财富。我曾问过一个富有的朋友为什么会这样。他解释说,许多富人只知道用金钱衡量自我价值,因此他们年复一年地继续忙碌。他们认为,总有一天他们会积累到足够的财富,从而真正感到成功、快乐,然后就准备好去死。
这是一个错误,也是一个有害的错误。大多数东方哲学都警告说,专注于物质积累会导致依恋和虚荣,这会阻碍对幸福的追求,掩盖一个人的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应该追求更多,而是应该剥去外在的杂质,找回真正的自我,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
有一天,再写一本书不会给我带来更多的生活满足感;它只是延缓了我结束写作生涯的时间。我的人生画布上将增加另一个笔触,但事实上,如果我诚实地说,其他人几乎不会注意到它,更不用说真正欣赏了。我成功的大多数其他标志也是如此。
我需要做的,实际上是停止将生活视为一个需要填满的画布,而是把它看作是一块需要雕刻和塑形的大理石。我需要一个“反向愿望清单”。在我余生的每一年,我的目标应该是减少身边的事物、义务和人际关系,直到我能清晰地
看到我最精炼、最完美的自我。
那么,这个最真实的自我究竟是谁呢?
去年,我深入印度南部的乡村,来到了位于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边界附近的帕拉卡德镇,就是为了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在那里,我拜访了诺楚尔·文卡塔拉曼大师,他的弟子们亲切地称他为阿查里亚(“老师”)。阿查里亚是个温和而谦逊的人,他致力于引导人们达到精神觉悟;他对那些寻找创业点子的西方科技人员或试图逃离成长中宗教传统的疲惫者并不感兴趣。在确认我不属于这两类人后,他同意与我交谈。
我向他表达了我的困惑:很多有所成就的人随着年龄增长会感到苦恼,因为他们失去了多年辛勤工作
所获得的能力。这种苦恼是否无法避免,像是对那些自豪的人的宇宙玩笑?或者,是否存在某种方法可以规避这种痛苦?
阿查里亚给出了一个不太直接的答案。他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印度教教义,关于生活的阶段或 ashramas。第一个阶段是 Brahmacharya,指的是年轻时期专注于学习的岁月。第二个阶段是_Grihastha_,在这个阶段,人们建立自己的事业、积累财富并成立家庭。哲学家们认为,在这个阶段,人们最常陷入的陷阱之一就是对世俗奖赏——金钱、权力、性、声望——的执着,以至于希望这个阶段能持续一生。
而克服这些世俗诱惑的方法是进入 Vanaprastha,即生活的第三个阶段。Vanaprastha 这个词来自梵文,意味着“退休”和“进入森林”。这个阶段通常从 50 岁开始,我们会有意识地减少对职业抱负的关注,更多地投入到精神、服务和智慧的追求中。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 50 岁就必须停止工作,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而是意味着我们的生活目标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Vanaprastha 是为生命的最后阶段 Sannyasa 做准备的时期,这个阶段应完全致力于追求启示的果实。在过去,一些印度男性会在晚年离开家庭,发誓成为圣人,在大师的脚下祈祷和学习,度过余生。尽管在 75 岁时隐居山洞可能不是每个人的理想,但其寓意仍然十分明确: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抗拒对传统成功的诱惑,转而专注于更加超脱和重要的事物。
我向阿查里亚讲述了飞机上那个男人的故事。他认真倾听后,沉思了片刻。“他没有超越 Grihastha 阶段,”他告诉我。“他沉迷于世间的奖赏。”他解释说,那个男人的自我价值可能仍然固守在多年前职业成功的回忆上,他现在的认可仅仅是对过去技能的一种衍生。如今的任何荣耀都不过是过去荣耀的余晖。同时,他完全忽视了 Vanaprastha 阶段的精神发展,因此错过了 Sannyasa 阶段所带来的幸福。
对于我们这些受到职业生涯自我期许重压的人来说,这里有一条信息。想象你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律师、高管、企业家,或者假设一下,是某个智库的主席。从年轻时期到中年,你在职业道路上全速前进。你依靠敏锐的直觉和应变能力追求成功的物质成就,你取得了诸多成就,并且深深地依恋于这些成就。但是,印度哲学乃至许多哲学传统都告诉我们,在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你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从这些成就中抽身而出。即便你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高峰,你或许也需要降低你的职业追求,以提升你的精神追求。
当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David Brooks 讨论“简历上的美德”和“悼词中的美德”之间的区别时,他实际上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了印度教的ashramas概念。简历上的美德指的是职业成就和世俗成功,它们需要与他人进行比较。而悼词中的美德则是关于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不涉及任何比较。你的悼词中的美德是你希望别人在你葬礼上提及的。比如“他很善良,非常有灵性”,而不是“他很年轻就成为了高级副总裁,并积累了大量的飞行里程”。
虽然你无法亲自听到自己的悼词,但 Brooks 强调的是,我们通过追求对我们最有意义的美德来过上最充实的生活,尤其是在我们到达中年之后。
我怀疑,我对职业衰退的恐惧实际上源于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即使我没有意识到,也促使我行为上拒绝接受死亡的可能,通过否认我的职业能力有任何下降。这种否认是有害的,因为它让我忽视了那些能给我带来最大快乐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美德。
职业成功的人士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企图永远保持在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
我该如何克服这种倾向呢?佛陀建议的方法之一竟然是尸体冥想:很多泰国和斯里兰卡的 Theravada 佛教寺院都会展示不同阶段分解的尸体照片供僧人冥想。学生们被教导对自己的身体说:“这个身体也会如此,这是它的自然状态,这是它的未来,这是它不可避免的命运。”初听起来,这可能显得有些病态。但其逻辑基于心理学原理,而且这不仅仅是东方的思想。16 世纪的 Michel de Montaigne 写道:“为了开始削弱死亡对我们的优势,我们需要剥夺死亡的陌生感,让我们习惯死亡;让我们在脑海中经常思考死亡。”
心理学家将这称为“感觉麻木”,即反复面对令人反感或恐怖的事物,会让其显得平常、乏味,不再恐怖。而对于死亡,这一点确实有效。2017 年,美国几所大学的研究团队招募志愿者,让他们想象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或面临死刑,然后撰写博客文章,表达他们假设的感受或他们可能的临终遗言。研究者们将这些表达与真正面临死亡或死刑的人的文字和遗言进行了比较。他们在《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结果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只是想象即将死亡的人的言语,比真正面临死亡的人的言语负面三倍,这意味着,与直觉相反,当死亡还是一个理论性、遥远的概念时,它比成为一个具体临近的现实更让人恐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积极地思考自己的死亡,使其成为一个实在且紧迫的事实(而不是通过追逐世俗成功来逃避这个念头),可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接受死亡的事实提醒我们,一切都是暂时的,这能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E. M. Forster 曾写道:“死亡摧毁了一个人,但对死亡的思考却能拯救他。”
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通常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要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痛苦。接受我们能力的自然变化,为实现超越打下基础,因为这使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和生活重点上。
然而,这样的转变不仅仅需要空洞的说教。我开始我的研究,目的是为自己余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路线图。这个过程中,我确立了四个具体的承诺。
1. 跨越
职业成功的人常犯的一个大错就是想永远保持在事业的高峰,试图依靠那种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的灵活智力。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享受当下的成就,并在未完全准备好之前,按自己的方式选择离开。
因此,我决定辞去美国企业研究所所长的职位,这篇文章发表时,我应该已经离职。虽然我并未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表现有所下降,但这只是时间问题。像很多高层职位一样,我的工作极度依赖灵活智力。同时,我也渴望摆脱那份工作的重担,腾出时间去追寻精神上的满足。说实话,这个决定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我深爱着我的机构,也见证了不少其他机构因为领导人逗留过久而陷入困境。
离开自己热爱的事物,就像失去了生命的一部分。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概念叫做bardo,意指死后和再生之间的过渡状态——正如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所描述的,就像是你踏向悬崖边缘的那一瞬间。我正放手,告别一个曾经回答过“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职业生活。
我很幸运,有能力也有机会从工作中抽身。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但你不必非得辞去工作;重要的是逐渐从权力、名望、地位和金钱这些显而易见的世俗奖励中解脱出来,哪怕你还在继续工作或发展事业。真正的挑战在于,迈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Vanaprastha(在印度传统中,指退隐林中的生活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学习和训练,为人生的最后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2. 奉献
时间宝贵,而职业抱负往往会挤占掉更加重要的事情。从职业成就转向内心价值的转变,意味着从专注于自我发展的活动转向专注于帮助他人的活动。对我这样一个天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说,这并不容易。但我必须认识到,迎合自私的成本是灾难性的——我现在每天都在努力抵制这种倾向。
幸运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把努力服务他人变成自己的优势。记住,那些工作侧重于教学或指导的人,他们的事业高峰通常会在晚年出现。因此,我正转向职业生涯的一个新阶段,全心投入分享思想、服务他人,主要是通过在大学里教书。我希望自己最有成效的岁月还在前方。
3. 崇拜
我在前面的讨论中多次提及各类宗教和灵性传统,同时强调了过度追求职业成功的弊端。因此,读者可能会认为我在崇拜与工作之间做了明显的区分,并主张重视崇拜活动。但这并非我的本意。我确实强烈建议每个人探索自己的灵性——我自己也计划在余生中大量投入到我的信仰——罗马天主教的修行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工作相冲突;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能放下世俗的执着,将努力投入到丰富他人和教导他人上,工作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崇高的追求。
巴赫曾说:“所有音乐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应该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和滋养灵魂。”不论你怎样看待宇宙和存在,滋养灵魂也可以成为你工作的目标,正如巴赫所做的那样。
巴赫在他的每一份手稿上都写下了“S_oli Deo gloria_”——“唯有上帝独享荣耀。”但在他的最后一份手稿《赋格的艺术》中的“Contrapunctus 14”上,他却没能写下这些话。这份手稿戛然而止,在一个小节中间突然停下。他的儿子 C.P.E. 在乐谱上补充道:“在这个赋格的这一处……作曲家逝世了”。巴赫的生命和创作在他最后一息中与他的祈祷融为一体。这也是我追求的境界。
4. 连接
在整篇文章中,我主要探讨了工作能力的衰退如何影响我的幸福感。但众多研究表明,幸福感——无论是在晚年还是整个生命历程中——都直接与人际关系的健康和丰富程度息息相关。提前而不是迟到地降低工作的主导地位,为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腾出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职业衰退带来的焦虑。
投入更多时间于培养人际关系,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工作,并不会阻碍我们继续取得成就。正如诗篇中所描述,“那义人犹如栽植在溪水旁的树木”,“适时结出果实,叶子永不枯萎,凡他所做的一切皆能顺利”。想象一下白杨树,过着非凡成就的生活就像是那棵树——独立生长,独自攀登高峰,最终独自离去。这样对吗?
其实不然。白杨树实际上是成功人士的绝佳隐喻——不是因为其孤独的高傲,而是因为它的不为人知的一面。表面上,它似乎孤立无援。但其实,每一棵白杨都是庞大根系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命体。实际上,白杨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体之一;犹他州一片名为潘多的白杨林就占地 106 英亩,重达 1300 万磅。
享受衰退的秘诀,在于意识到将我与他人紧密相连的根系。如果我能与家人和朋友间培养出深厚的爱的联系,那么我个人的消退将被他人的成长所补偿。
谈及我一直在进行的个人研究项目时,人们经常会问,那位飞机上的英雄最后怎么样了?
我时常回想起他。他依然名声在外,偶尔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起初,每当我看到关于他的报道,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怜悯——现在我明白,那其实是我对自己未来的恐惧在作祟。“可怜的家伙”实际上是在说“我自己也在危险之中”。
然而,随着我对本文所述原则的理解加深,我的恐惧也逐渐消退。现在,我对飞机上的那位先生充满了感激,感谢他无意中教给我的宝贵教训。我希望他也能找到他无意中帮助我找到的那份平静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