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图灵的神秘“Delilah”项目:被遗失的故事 [译]
图灵笔记中的独家内容,展现了他“动手实干”的工程方法
![拼贴图:包含一位年轻人的照片、一份写满数学内容的旧笔记,以及一个带有圆筒与灯泡的电子装置。](https://spectrum.ieee.org/media-library/collage-containing-a-photo-of-a-young-man-an-old-notebook-with-math-on-it-and-an-electronic-machine-with-a-cylinder-and-bulbs.jpg?id=56152209&width=1200&height=749)
最近有一批文献在拍卖会上以接近5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内容涉及阿兰·图灵(Alan Turing)主持的一项高度机密的语音加密项目,最终成果是一台名为“Delilah”的加密机器。
图灵照片来自:Archivio GBB/contrasto/Redux Pictures
Delilah机照片来自: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 London)
笔记本来自:Bonhams拍卖行
1945年5月8日,即欧洲胜利日(Victory in Europe Day),随着德军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正式结束。此时,阿兰·图灵与他的助手唐纳德·贝利(Donald Bayley)在英国乡村深处的一间秘密电子实验室里,低调地以“英国式”的方式庆祝胜利——一起去散了个长步。过去一年多里,贝利一直与图灵并肩工作,但他对图灵在另一处机要单位——距此10英里、位于乡间的布莱切利庄园(Bletchley Park)所从事的破译工作却知之甚少。后来贝利和全世界才知道,布莱切利庄园正是大型破译行动的核心基地,规模前所未有。
当他们在林中空地坐下休息时,贝利提到:“战争结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了,你可以告诉我们一切了吧。”
“别傻了,”图灵答道。
“那次对话就这样终结了。”贝利在67年后回忆道。
如今,图灵在二战期间的破译工作已为众人所熟知,他更因奠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先驱地位而闻名。可人们对他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贡献却相对陌生。但这种情况或许即将改变。
2023年11月,被昵称为“贝利文件(Bayley papers)”的一大批二战时期文献在伦敦拍出,成交价近50万美元。这批此前未知的资料里,有相当多是图灵亲笔撰写的内容,记录了他在1943年至1945年主持的高度机密“Delilah”项目。这是一种便携式语音加密系统,以《圣经》故事中“出卖男子秘密”的“大利拉(Delilah)”命名。文件里也有贝利撰写的材料,包括他在图灵讲解时所做的笔记。之所以这些资料得以保留,要感谢贝利本人:他一直珍藏到2020年去世,距图灵逝世已经过去66年。
英国政府在得知这批文献即将被拍卖后,迅速下令禁止其出口,称这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让英国买家有机会收购”。我本人曾在拍卖前得以接触这批材料,并受拍卖行委托对其中的技术资料进行鉴定。事实证明,“贝利文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面貌的——工程师图灵。
在那段时间里,图灵正从“纯粹抽象”迈向“具体实践”。这些文件呈现了他从战前聚焦在数学逻辑与数论领域,转而投身电路、电子学以及工程数学的转型历程。
阿兰·图灵的 Delilah 语音加密项目
在战争期间,图灵意识到,加密领域的新前沿在于“语音”加密。此前常见的加密设备,如日军的“紫码机” (Purple)、英军的 Typex,以及德军著名的 Enigma 和SZ42电传打字机系统,都是用于加密文字的;但指挥官们在战场上需要的往往是方便的语音通信,而不是只能输入文字的装备。
当时美国贝尔实验室在1942至1943年研制了先驱性的语音加密系统——SIGSALY,但那套设备过于庞大,重达50吨,占据了整间机房。图灵在了解这一系统后,决心把语音加密“微型化”。他的成果就是 Delilah:一个包括三台小型单元的系统,每个单元大约鞋盒大小,总重量仅39公斤(包括电源),足够安装在卡车、战壕或较大的背包里。
![一间布满大型电子设备的房间黑白老照片](https://spectrum.ieee.org/media-library/black-and-white-photo-of-a-room-full-of-electronics.png?id=56145009&width=800&quality=85)
贝尔实验室的 SIGSALY 设备是高度机密的房间级系统,总重量超过50吨
图片来源:NSA
1943年,图灵在一个尼森棚屋(Nissen hut)里搭建实验台,秘密开发 Delilah。棚屋位于英格兰乡间的汉斯洛普园(Hanslope Park)内,这里是由军方管理的情报机构。如今,汉斯洛普园仍然是高度保密的地点,称为国王陛下政府通信中心(HMGCC),为英国情报机构提供专用软硬件。
在汉斯洛普园的两年里,图灵似乎颇为适应。他住在一间老式农舍,平日到军官食堂用餐。1944年,刚从伯明翰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年轻工程师唐纳德·贝利被指派到他手下做助手。他们在一起工作到1945年秋天,贝利称呼图灵为“教授(Prof)”,就如布莱切利庄园或汉斯洛普园里的人一样。
“我非常欣赏他思维的原创性,”贝利曾在上世纪90年代我采访他时说,“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一直心怀感激。”
贝利也反过来帮图灵提升实际动手能力。贝利到来时,看到图灵在面包板上接线,乱如“蛛网”。他便对图灵进行了“面包板速成训练”,让图灵的布线更规范。
![黑白照片:一个电子装置,带有圆筒与灯泡](https://spectrum.ieee.org/media-library/black-and-white-photo-of-electronic-contraption-with-cylinder-and-bulbs.jpg?id=56152257&width=800&quality=85)
图灵与贝利所打造的 Delilah 语音加密机原型
图片来源:英国国家档案馆(伦敦)
到1945年欧洲战事接近尾声时,图灵和贝利的原型已能正常运作,贝利说这套系统“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并认为这是“首批基于严谨密码学原理的系统”之一。
Delilah 语音加密系统如何工作
图灵在 Delilah 的概念设计中,借鉴了当时用于文本加密的电传打字机系统。例如:德军的 SZ42(由图灵和布莱切利庄园的同僚攻破)与更著名的 Enigma 在加密原理上其实不同。Enigma主要与摩尔斯码无线电传输配合,通过电键与灯板(lampboard)不断变化的电连接来加密字母A到Z;而 SZ42 则连接普通电传打字机,使用五位电报码(当时还可表示数字和标点),和摩尔斯码并无直接关联。
SZ42 的加密原理是:将明文与一段伪随机“密钥字符流”做“逐位相加”(5位代码)。接收方的 SZ42 与发送方保持相同的密钥序列,就能把收到的密文还原成明文。图灵正是把这种原理拓展到语音加密上。
Delilah 内部的“密钥发生器”由五个齿轮加上一些复杂电子电路构成,可以产生看似随机的数值流。加密时,这些随机数会与语音的数字化信号相加;接收端只要同步产生相同的数值流,再将其相减,就能重现原音。图灵和贝利在后来解密的官方报告(现已解密)中也说,同步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密钥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但最终他们成功了。为了演示,图灵使用了丘吉尔的一段录音,成功实现录音加密、无线传输以及解密的完整流程。
![一张手写的电路图纸,上面有数学计算](https://spectrum.ieee.org/media-library/a-yellow-piece-of-paper-with-a-handwritten-circuit-diagram-and-math.png?id=56147454&width=800&quality=85)
这页纸展示了图灵测量三极管截止电压的实验电路,大概率与多谐振荡器的雪崩效应相关。多谐振荡器是 Delilah 生成密钥的重要部件。
图片来源:Bonhams
具体过程是:将模拟语音信号离散化(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模拟-数字转换),得到一串数字;再与 Delilah 生成的密钥数值逐位“无进位相加”,这种不进位的加法能进一步扰乱信号;接收方再次用相同的密钥流无进位相减,就能复原最初的语音电平波形。解密后的声音带有“口哨般”的嘈杂声,还有背景噪音。但图灵和贝利轻松地报告称,通常仍可辨识话音——除非系统出错,会出现“像步枪射击般的炸裂声”。
不过,当时二战临近结束,军方对这套系统兴趣不大。1945年秋天,图灵接到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邀请去设计电子计算机,Delilah 项目也就顺势停摆。正如贝利所言,“它后续发展潜力有限,最终被人遗忘。” 然而从安全角度看,Delilah 加密强度很高,且是首个小型可携式语音加密设备的成功案例。
更重要的是,在这两年的强化训练中,图灵在电子工程方面的经验累积,之后为他设计电子计算机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灵的实验笔记本
图灵在 Delilah 项目期间留下了“贝利文件”。内容包括一本实验笔记本,大量的散页(部分已经分类整理)以及一本松紧式活页夹(里面塞满了笔记)。
其中最关键的有两部分:一个是四开大小、带绿色或灰色封皮的实验笔记本,很大程度上是图灵亲笔记录;另一个则是活页夹中,贝利将图灵讲课内容整理的讲义。
那本实验笔记本前24页是图灵的笔迹,详细记载了项目开始数月间的工作进展。最早一条实验记录是测量一个多谐振荡器的脉冲输出,并用示波器观察脉冲波形。多谐振荡器是 Delilah 密钥发生器的关键元件;该笔记本接下来又记载了对脉冲调制器、谐波分析仪、密钥生成器、信号/振荡电路,以及射频与天线部分的各种测试。可以说,这本笔记本清晰还原了图灵从1943年起亲手搭建、测试每个子系统的轨迹,直到1944年3月贝利到来才交由他接手记录工作。
“带宽定理”的推导
![写满数学公式的手写稿](https://spectrum.ieee.org/media-library/a-page-with-math-scribbled-all-over-it.png?id=56146136&width=800&quality=85)
在两页纸上,图灵写下了“带宽定理”(现今所称的“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的推导,很可能是用来给贝利做讲解。
图片来源:Bonhams
在大堆凌乱的手写散页里,有一页纸标题是“带宽定理”。Delilah 的语音加密,本质上依赖带宽理论中“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重现”的条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图灵在这两页中写下了该定理的推导过程,推测是为了给贝利做数学辅导。
据悉,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早在1940年就在贝尔实验室写过相关论文,不过1949年才正式发表。图灵1943年也曾短暂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过,正好围绕SIGSALY项目,与香农可能有过关于采样速率的讨论。
图灵的“红表”笔记
在二战期间,汉斯洛普园还负责大量无线电监听工作。操作员会将截获的德军信号频率、时间和密文标在一种军用“红表”上。这种表格采用醒目的红色油印,收集到的信息会第一时间送往布莱切利庄园进行破译。
![泛黄的红色表格纸](https://spectrum.ieee.org/media-library/old-yellow-paper-with-red-marking.jpg?id=56152435&width=800&quality=85)
由于二战时纸张短缺,图灵就拿了大量背面仍可用的“红表”作演算草稿,用于记录 Delilah 相关的电路和数学研究。
图片来源:Bonhams
纸张短缺导致图灵干脆反面朝上,用这种红表做笔记。他在其中分析阻容网络、积分方程、时间常数,以及把连续波形离散为“阶梯”的各种推导,甚至还附带了傅立叶定理的证明——似乎也是在给贝利做讲解。
这些纸张从侧面反映出:Delilah 计划的保密级别高、运算和电路设计都很复杂,而图灵与贝利在资源有限、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并肩攻关。
图灵为电气工程师们讲授的“晚间讲座”
在那本活页夹上,可以看到封面上有金字印“女王玛丽学校(Queen Mary’s School, Walsall)”,那是贝利曾经就读的中学。里面塞满了贝利的手写记录,内容是图灵在汉斯洛普园给年轻工程师们开设的系列晚间讲座。整整180页的笔记,已足以视为“图灵为电气工程专业所做的高级数学讲义”,其规模可与他在1940年写下的“破译Enigma和Bombe原理手稿”(布莱切利庄园人称“教授之书”)相媲美。
在历史视野下,这些讲义的出现意义重大。几十年来,图灵被普遍视为一位只醉心于抽象数学的天才,与真正实现“现代计算机”的工程群体似乎联系不大。1966年,《科学美国人》就刊登过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的文章,称图灵的工作“并未直接促成电脑的现实研制”。这在当时是一种常见观点。
![打开的两孔活页夹,里面是写满数学公式的笔记](https://spectrum.ieee.org/media-library/old-two-ring-binder-opened-to-a-page-of-math.jpg?id=56152445&width=800&quality=85)
这本由贝利记录的图灵讲义,堪称“贝利文件”中最珍贵的部分
图片来源:Bonhams
然而,现在我们知道,战后图灵不但在国家物理实验室设计了自动计算引擎(ACE),还在曼彻斯特大学参与了“Baby”计算机的编程系统和打孔纸带I/O硬件研发。1948年,“Baby”虽小却是第一台真正可存储程序的电子计算机。两年后,图灵设计的ACE原型机也跑通了首个程序,随后被英国电气公司(English Electric)商品化为DEUCE,并在20世纪头几十年中广泛应用。可见图灵确实在“电气工程-电子计算机”这条路径上有极深的涉足。
“贝利文件”带给我们一个更完整的图灵形象:他不仅是抽象数学与逻辑的大师,也是一位在尼森棚屋里研究电路、焊接元器件的工程师。虽然据贝利调侃,图灵焊接的接点经常会开焊,但他对电路机理和工程数学的独到理解是毫无疑问的。
这些演讲笔记本身就像一本“为电气工程师编写的高级数学教材”,虽然已跟不上现代电子学的速度,却展现了图灵当年以数学思维攻坚工程问题的独特风格。
如今,公众对图灵的印象早已包含了多重身份: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破译者、哲学家、计算机理论先驱、人工智能先驱,以及计算生物学领域的开拓者。现在,我们需要在他多元的天赋中,再补上一项——“独特而天马行空”的电气工程才华。
本文部分内容取材自作者为 Bonhams 拍卖行撰写的拍卖图录报告;原文刊登在 IEEE Spectrum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