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众人喜爱的聊天达人 [译]

love-to-talk
love-to-talk

我们真的有学过如何进行良好的交谈吗?事实上,并没有。似乎人们总期望我们能自然地学会这门技艺...

难怪很多人的沟通技巧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才能成为那种人们乐于交谈的人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整理了大量的研究和专家访谈,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技巧。

阅读本文,你将掌握:

  • 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 如何成为绝佳的倾听者。
  • 最佳的交谈主题有哪些。
  • 如何巧妙避免尴尬的沉默。
  • 如何礼貌地结束一段对话。

以及更多实用技巧。现在,让我们开始愉快的交流吧。

如何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众所周知,第一印象极为关键,与新朋友交流初见面时的紧张感,谁都难以避免。那么,怎样才能轻松应对呢?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研究显示,如果你内心期待他人对你产生好感,他们很可能真的会喜欢上你

社交乐观者总是带着被接纳的期待,而事实通常也验证了他们的预期。相反,社交悲观者则经历了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所说的“错误的统治”——预期遭到拒绝,他们对他人的行为更加冷漠和防备,这种态度反而导致了真正的排斥。

忘掉那句“做自己”的陈词滥调吧。其实,只要你稍微付出些努力,展现出热情开放的一面,就能使情况大为不同。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努力展示最佳形象实际上能更真实地反映你的本性

总而言之,积极的自我表现有助于留下更准确的印象,这表明,努力呈现最好的自我,实际上是在揭示真实的你。

微笑的力量不容小觑,它能让你显得更加吸引人。从Dale Carnegie科学研究,无不强调微笑的重要性。(实际上,要想微笑的效果更佳,应当缓慢地微笑。)

FBI 行为专家 Robin Dreeke 甚至建议,慢慢地说话可以提升你的沟通魅力。通过这样的细节调整,你不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还能在日常交往中更自然、更有效地建立人际关系。

通过 《不仅仅是“我”:快速与任何人建立好感的十大技巧》

研究显示,缓慢而清晰地说话的人给人的印象更为可靠,相比之下,说话急促的人则不然。

如何策略性地打造好印象?

一上来就定好调子,用几句事先准备好的话明确你希望展现的形象。这将构成他人记忆中的框架。

通过 《应对压力:大脑揭秘及其在关键时刻发挥最佳状态的秘诀》

关键在于,正确的框架或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信息,但这需要我们在接触信息的一开始就建立起来……这样的框架决定了新信息的存储方式以及我们最终记住了哪些信息。

(要了解更多关于如何过上成功生活的科学,请查阅我的畅销书 这里。)

因此,你已经成功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你可能在思考下一步该做些什么。但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明白有些事情是应当避免的。

不要刻意去博得他人好感

我们都渴望获得尊重,但如果太过努力,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像个自大狂。

试图显得聪明往往会让你显得愚蠢。研究发现,滥引名人并无帮助

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人们更愿意与一个令人喜爱的笨蛋合作,而不是一个能干的讨人厌的人——哪怕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如何获得尊重
如何获得尊重

在《点击:瞬间连接的魔法》一书中,Ori Brafman 和 Rom Brafman 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联系,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见解。他们强调的开放性和脆弱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点击:瞬间连接的魔法》:

当你们双方从一开始就展现出脆弱性,并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身份、思考和感受时,你们就营造出一个促进开放的环境,这种环境能够快速建立起一种连接——即“点击”。

(想了解更多关于如何赢得每场辩论的技巧,请点击这里。)

因此,不是试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应该怎么做呢?

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

很多人在交流时会感到难以启齿,常问:“我该谈什么好?

其实,这问错了。正确的问题应该是“我怎样能让对方分享自己的故事?

研究显示,谈论自己给大脑带来的快乐堪比食物或金钱

不论是面对面交谈还是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分享,谈论自己都能在大脑中激发与享用美食或得到金钱相同的愉悦感。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 Diana Tamir 和她的同事 Jason Mitchell 的研究显示,“分享个人经历特别让人感到满足。”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人们甚至愿意放弃金钱,只为了分享自己的故事,”Tamir 表示。

在他人开放心扉时,避免做出任何评判。没人 — 包括你自己 — 喜欢被评判的感觉。

FBI 行为专家 Robin Dreeke 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在不做出评判的前提下,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这是 Robin 的建议链接

我与人交流时,始终将非评判性的理解放在首位。那就是,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而不去评判。人们不愿意在任何思想、观点或行动上受到评判。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同意对方,但认同指的是花时间去了解对方的需求、欲望、梦想和抱负。

抑制自我。避免纠正别人或说出任何可能被解读为炫耀的言论。

根据《并非全关于“我”: 与任何人快速建立良好关系的十大技巧》

擅长于抑制自我意识的人会继续鼓励对方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不是急于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故事。这些人通常被认为是最佳的聆听者。当朋友或家人需要一个能够无偏见倾听的人时,他们往往是最受欢迎的。他们在快速建立持久友谊方面最为擅长。

(想了解如何平息愤怒之人,请点击这里。)

人们都青睐于善于聆听的人,然而,多数人实际上并不擅长倾听。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倾听 —— 并让对方感受到你在聆听

关键是要实践“积极倾听”。仅仅保持沉默和点头远远不够。

FBI 人质谈判专家 采用若干策略以证明自己确实在认真倾听对方:

  • 镜像:作为一个问题,重复对方最后说的 1 到 3 个词。(对,就这么简单。)
  • 释义:用你的话重述对方所说的内容。
  • 标注:对对方所表达的感受命名。“听起来你感觉很有压力。”

我喜欢的一个小技巧是“我能否准确概括对方所说的内容,让他们觉得满意?”如果你能复述他们的主旨,并得到对方的“确切如此”作为回应,那你就做得非常好了。

(想学习 FBI 人质谈判技巧,请点击这里。)

当然,你有时也需要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关键时刻是何时呢?

讲究同道合

众多研究发现,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无论是背景还是用词,突出双方的相似之处能够显著增进人际关系。

研究显示,当销售人员模仿顾客的肢体语言时,尽管这种模仿很少被察觉,但销售成绩却能提升 20%。

正如《诚实的信号: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Honest Signals: How They Shape Our World)所述:

研究最终表明,仅仅通过模仿就能使销售效果提高 20%。

(想要深入了解如何强调彼此间的相似性,请点击这里。)

接下来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问题的威力

在日常交流中,什么类型的问题最具有启发性呢?尝试提出开放式问题,避免那些只需以“是”或“否”、或者简短几个词即可回答的问题。

根据 《并非只关于‘我’:与任何人迅速建立良好联系的十大技巧》 描述:

每位出色的访问者或谈话者都知道,提出开放式问题是关键。开放式问题不仅仅是寻求“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那种需要更多言辞和深思的问题。**当对话中的另一方开始提供更丰富的言辞和思考时,聪明的谈话者会利用这些信息,继续就这些内容提出更多开放式问题。**这样,对话的内容主要由对方提供,促进了深入的交流。

你总应该准备好哪种问题呢?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挑战,并且乐于分享这些挑战。这就是你应该询问的。FBI 行为专家 Robin Dreeke 提出了一个很棒的观点:

一个我非常喜欢的问题是关于挑战的。“这周你在工作上遇到了哪些挑战?住在这个地区给你带来了哪些挑战?在养育青少年时,你面临哪些挑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挑战。这种问题能引导对方分享他们当前生活中的重点和优先级。

(想了解更多能够建立强烈联系的问题,请点击这里阅读更多。)

那么,当轮到你发言时,应该聊些什么呢?(尽量别聊天气。)最好的聊天主题又是什么呢?

旅行、称赞与建议

Richard Wiseman 的研究发现,在首次约会中,谈论旅行是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

想要让别人感觉好,同时又不显得过分讨好怎么办?给予真心的赞扬是个不错的选择。更让人意外的是,即便是不那么真心的恭维,效果也同样出奇的好:

研究者指出,即使营销人员的恭维明显带有其他目的,使得人们对这种赞美持保留态度,那种初步的积极反应(即内心的自然反应)还是会与后来的有保留的评价(即表面的态度)并存。更重要的是,这种内在的态度比表面的态度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这说明即使人们意识到需要对这种恭维进行校正,恭维本身仍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心。

然而,仅仅是赞美可能会显得单调。怎样才能激发更深入的交流呢?

斯坦福大学的 Jeffrey Pfeffer 教授、沃顿商学院的 Adam Grant 教授、以及说服力专家 Robert Cialdini 等多位权威,都推荐询求建议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策略,不仅可以影响他人,也能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

我特别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它既让我有所学习,又让对方感到自己的专业价值被认可。这样一来,双方都能感到满足。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如何交友的科学依据,欢迎点击这里。)

现在你知道该谈论什么了。但谈话的方式又该如何呢?

激发情感

很多人误以为对话只是简单的信息交换,但他们忽略了最为核心的一环——情感。

过去 20 年里,Stephen Ceci 教授一直以相同的方式授课,几乎每个细节都保持不变。唯一的改变是,他开始以更加热情的态度讲课。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他在各个评价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升。学生们认为他更有学识、更宽容、更易于接近、更加有条理。他们感觉自己学到了更多,认为评分更加公正。他们甚至觉得教科书的质量都提高了。

如《告诉你:微小线索透露的我们巨大的真相》(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BKRW51E/?tag=spacforrent-20) 所示:

不要压抑你的热情
不要压抑你的热情

(想要学会如何变得更加幽默,请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那些令人不安的事情:如何避免尴尬的沉默呢?

保持对话的连贯性

有时,对话突然变得无趣,场面变得尴尬无比。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又能如何避免这种尴尬?

对话的发展很像人际关系,遵循一定的自然进程。

在我们的交流中存在一种脆弱性层次结构,每一层都更加开放,更有可能建立起深厚的联系:

  • 寒暄(Phatic):这类交流没有包含情感内容:“你好吗?”
  • 事实(Factual):交流信息,可能包括个人信息,但不涉及强烈的情感或观点:“我住在纽约。”
  • 评价(Evaluative):表达观点,但非核心信条:“那部电影真的很有趣。”
  • 直觉层面(Gut-level):情感升温的阶段。前三层主要基于理性思考,而直觉层面的交流基于情感,更加个人化,透露了更深层次的自我,并且聚焦于情感:“我难过你不在这里。”
  • 顶峰(Peak):情感上最为脆弱的交流层面。顶峰交流分享最内心的感受,“...这些感受非常私密,当对方回应时,我们可能承担最大的风险。”即便是与我们非常亲近的人,这样的交流也相当罕见:“我害怕最终会失去你。”

《Click》一书的作者明确指出:“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提高我们的交流层级,从寒暄到顶峰,来帮助创造神奇的联系。”

(想了解 FBI 的谈判技巧来帮你降低账单,可以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结束对话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优雅地结束对话,既不失礼貌也不显得生硬?

如何优雅地告别

在结束一段对话时,有不少礼貌的表达方式可以用来暗示对话即将结束。学会一两个这样的表达非常有用。

引用自《谈话的艺术:一次关于被遗忘的快乐的导览》

提及未来计划:聊到下一次相见自然引出当前聊天的收尾。

“最终”、“最后”开头的话语:暗示着我们的对话议程即将结束。

表示满意:以完成任务的口吻确认,“嗯,我就想确认一下一切都好。”

间接告别:在正式告别前的小动作,比如说向家人问好等。

使用过去时态:不明确表达未来再会的意愿,可以说“很高兴再次见到你”,“这次聚会很愉快。”

感叹时间的紧迫:借口自己有迫在眉睫的事务,比如不让伴侣等待太久,避免商店关门或是家里的孩子饿着。

表示不想占用对方时间:暗示自己结束对话是出于对对方时间的尊重。

(想要掌握更多谈话艺术的技巧,请点击这里。)

那么,如果你遗忘了所有其他信息,最重要的记忆是什么呢?尽量简短明了地结束对话,同时保持礼貌和尊重,是所有技巧中最核心的要点。

小结

FBI 行为专家 Robin Dreeke 在他的网站上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想要建立良好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确保别人因为认识你而感到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根据《并非只关于“我”:与任何人迅速建立联系的十大技巧》一书(点击此处查看)介绍:

在我开始应用这些技术或指导学生实践这些技巧之前,我总会提醒自己和他们记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能极大地提高你成功的机会:一切都应围绕对方展开。不管是对我自己还是我所教导的学生,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让每一次交流的对象感受到与你相遇是一种美好的经历。你应该让他们的心情因为你的出现而变得更加阳光,并在别人忽视他们时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别人不愿意建立联系的地方建立连接,你就能够在对话和迅速建立融洽关系上成为高手。

不要再尝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在谈话中“胜出”。事情实际上远比这简单得多。

你只需要全神贯注地倾听,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加入超过 165,000 读者,通过电子邮件获取每周更新,免费订阅点击这里

相关阅读: